樓市四項政策:降息、首付、利率、貨幣化
為什么房價會上漲呢?很多人認為是“剛需”,換一種說法就是人口因素。其實這個觀點在8年前還有人認為,有機構研究指出,城鎮化每提高1個百分點就會有1500萬人進城變成工人;根據最新的第七次人口普查顯示,現在城鎮化率是63.89%,也就是說過去有2.36億人變成城鎮常住人口,目前城鎮常住提高了14.21%個百分點。這些人群中最多的就是大學生、農民工,他們來到城市想扎根,因此住房是最先要解決的問題。
基于這個變化,城鎮化帶來巨大的人口流入,不僅僅推動了房價的上漲,也讓房價頻頻漲價,全國平均房價突破萬元。現在全國有23個城市平均房價超過2萬,103個縣城房價超過1萬,很多一二線城市部分區域均價超過60000元每平米,因此出現了很多人搶著買房的現象。但到了2022年,樓市似乎正在發生變化。隨著房子自住率、剛需占比、買房率等來看,樓市似乎正在變冷,剛需也變得越來越少。
其一、90%居民有房
根據央行統計數據顯示,目前我國城鎮居民個人資產70%在房產上,其中住房擁有率達到了96%,這是什么概念?等于居民所有的財富都在房產上,在“有房有家”的觀念促使下,很多人就算是老家有幾套房子,也會選擇在城市買房。因此很多人并不缺房子。
其二、新出生人口減少,“接盤俠”少了
人口是各行各業發展的必要支撐,房產更是需要人口,但從2021年全國樓市來看,人口出生率和增長率持續走低。2021年全國人口達到了14.12億,相對2020年只增加了48萬人,人口出生率已經連續5年走低。對此有人假設,在每年人口死亡一樣的情況下,我國的人口老齡化正在加速,未來買房人口必然會減少,這對地產行業的打擊是必然的,有人才會有購買力,房價才會上漲。但目前的樓市是房價高,庫存多,買房人減少,未來一旦沒人接受地產,那么整個樓市會發生巨大的變化,樓市發展也會難以為繼。
其三、不敢貸款買房了
根據央行統計數據顯示,居民短期貸款在2021年2月份減少了2911億,同比減少220億;其中居民中長期貸款減少了459億元。為什么雙雙都在減少呢?從表面看問題不嚴重,畢竟2022年1到2月居民新增存款5.12萬億,這些減少的錢不算什么。但在樓市中,這些表現很明顯:居民變得理性,不敢買房,都在觀望不愿意買房了。 但從政策來看,自從2021年10月份以來,開發商貸款恢復之后,地產利好政策不斷,到了2022年3月份,各種“救市”政策:降息、降首付、降利率、貨幣化。貨幣方面,連續兩個月降息,銀行機構不再摳摳索索,開始大批量的貸款,這也導致利息下降;從全國來看,2月份全國103個城市中87個城市利率下調,比如廣州、蘇州降到了4.6%;此外就是降低買房門檻,截止到3月1號,全國有16個城市累計降低收入,比如駐馬店、菏澤等,直接20%首付。鄭州直接開啟了貨幣化安置,重新去走去庫存的道路,由此可見,很多地方都坐不住了。根據以往的經驗來看,這個四個手段一起使用,樓市早就開始回暖了,但實際情況很不樂觀,這么大的動靜,對樓市來說似乎熱度不夠。2月份商品房成交面積減少了27.3%,全國百強房企銷售額普跌40%以上,全國平均房價也跌到了9845元/平米。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景象呢?很好理解,有的是收入受到了影響,有的是買房計劃被擱置。很多人擔心買房之后會延期,甚至會碰到爛尾樓。越來越多的人似乎想到了一塊,繼續觀望,等樓市回暖再買。其實這種觀點是錯誤的,現在對自住的購房者來說是好機會,房價都在回調,這個時候買房會降低一部分的成本,并且房貸利率一直在下調,這也算是買房的機會。未來,如果樓市回暖之后再買房,那么成本肯定會增加。從樓市情況來看,當樓市真的回暖的時候,意味著房價也開始高了。但這不是說所有的房子都能買,一定要有選擇性。
山水龍城,220萬方生態涵養大城,優居芝罘南城芯,社區醇熟,配套不斷升級;芝罘婦幼保健院落戶山水龍城A區北側;3000㎡超大體量家家悅強勢入駐山水龍城D區商業街;毗鄰新都匯、萬達商圈,一站式生活配套。天悅2期一梯兩戶山景小高,戶戶全明,超大贈送;周邊公立幼兒園、山水龍城小學、芝罘中學(臥龍校區)等優質教育資源匯聚,與城市人文共涵養。